位置: 首页 > 著作 > > 正文

泰坦尼克号遗址又吞没了“泰坦号”:海洋深处到底有多危险?

2023-06-27 14:45:14 来源:知社学术圈

泰坦尼克号遗址又吞没了“泰坦号”:海洋深处到底有多危险?

6月18日,载有五名乘员的“泰坦号”在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域开始下潜,准备前往4000米深处去参观那艘沉船的残骸。但是在出发后不到两个小时,“泰坦号”就失联了。经过几天的搜救,最终确认这艘观光潜水器失事了,五名乘员全部遇难。与一百多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在水面遇险不同的是,“泰坦号”是在深海出事的,而那里是被很多探险家认为比太空还要危险的区域。

遇难者包括海洋之门公司CEO Stockton Rush、英国商人和探险家 Hamish Harding、英国富商 Shahzada Dawood 和他 19 岁的儿子,还有法国泰坦尼克号研究专家 Paul-Henri Nargeolet。


(相关资料图)

图源:CNN

绝对黑暗

虽然没有大气的散射,但是在太空中,不同的方向上总能看到一些星光,更不用说那永恒闪耀的太阳。而海洋深处则实际上处于永恒的黑暗之中,因为阳光会被海水吸收,最多到水面以下约1000米之后,就无法再穿透下去了。在这个深度以下,海洋永远处于黑暗之中。泰坦尼克号沉底的区域就称作“午夜区”,也正是这个原因。

而海洋深处也并非一马平川,有岩石有沟壑还有比珠峰都高的大山,人造潜水器虽然自带照明,但是光线最多照亮十几米的范围,在潜水器探测陌生海域下潜时,经常发现大型物体突然出现在观察口中, 吓人一跳。

图源:pixabay.com

因此在什么都看不到的海底,辨别方向需要靠更多的导航技术,如惯性导航、重力导航、声呐导航、海底地形导航等。海洋之门公司的“泰坦号”潜水器据说配备最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它与多普勒测速仪相结合来估算潜水器与海床之间的相对深度和速度。

虽然泰坦尼克号作为著名的沉船,其所在区域的海图经过了人们数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了高精度的残骸地图,可以为潜水器提供参照点,即便如此,一些曾经参与过海洋之门—泰坦尼克号之旅的乘客们仍然提到,在抵达海底之后,要找到目标仍然很困难。电视编剧 Mike Reiss表示:“当我们到达海底时,并不知道自己确切在哪里。我们不得不在海底瞎转悠,只知道泰坦尼克号就在附近一带,但是那里漆黑一片,沉在海底的最大物体就在500码开外,而我们花了90分钟来找到它。”

深海高压

一个物体在海底潜得越深,其周围的水压也会越大。每下潜10米,压力便增加1个大气压。在水下3800米的海底,泰坦尼克号及其周围的一切都承受着约40兆帕的压力,这是地面上压力的390倍。

这无疑是潜入深海最大的挑战,没有之一。

虽然人类已经探索了好多次马里亚纳海沟,而我国的蛟龙号也把下潜7000米当成了日常,但是这都是建立在无数高新技术和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才有的成果。

图源:中科院

而海洋之门公司设计的泰坦潜水器据说也是高科技的集合体,使用了碳纤维和钛合金外壁设计,使它的最大操作深度达到4000米。很多专家曾经质疑这种材料的安全性。但是海洋之门公司表示他们开发了一个“声学监测系统”,能够侦听船体材料发生问题时发出的声音,如果有问题就上浮撤退。而搜救工作得到的声学信号和搜集到的残片表明,“泰坦号”出事的方式很可能是内爆,也就是被海水压扁了——监测系统也许给出了报警信号,但是内爆的时间可能仅有几毫秒,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用AI模拟的内爆瞬间

图源:www.ithome.com

温度变化

深海的海水温度很低,一般在2-4℃之间,因此载人深潜需要考虑保温的问题。但是潜水器是一个很小的密闭空间,长时间身处其中又会积累热量和湿度,那些为了保温采取的设计有时会引发类似中暑的症状。曾经多次考察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导演卡梅隆·詹姆斯就曾提到,下潜几个小时后,如同身处桑拿房内,感觉非常难受。

同时海底有许多热液喷口,虽然不算是海底火山,但是它会让周围的水体温度达到了上百度甚至达到700℃,这足以将潜水器的观察口都融化掉,同时引发极端的危险。

热液喷口之黑烟囱

图源:百度百科

海底洋流

海面上的洋流经常会让船只和游泳的人偏离方向,实际上在深海里也存在强大的水下洋流。它们可能是由海面上的风带动下方水层,也可能是深海潮汐或者由温度和盐度造成的水体密度差异从而形成温盐环流。被称为“海底风暴”的罕见现象——通常与海面漩涡有关——也可能造成强大的间歇性水流,将海床上的东西统统扫出去。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首和船尾断裂,形成两个主要残骸。对于它周边水流的已知信息是来自于对海床纹理和残骸周围乌贼游动方式的研究。泰坦尼克号的一部分残骸所处的地方,是靠近一个受到西边界洋流的冷南向流影响的海底区域。海底洋流在海床的泥土上形成了迁移的沙丘、涟漪和丝带形状的图案。

深海勘测学家Gerhard Seiffert最近曾对泰坦尼克残骸进行高精度扫描,他认为该区域的水流会威胁性不大,“泰坦号”的失事应该与此无关。

残骸本身

由于海底水压、沉积物移动以及以铁为食的微生物侵蚀其结构,泰坦尼克号其实正在缓慢地解体。 船体两个主要部分在最初与海底碰撞时造成的冲击,使得大片残骸扭曲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铁为食的微生物形成了冰柱状的“锈柱”,加速了残骸的消蚀。事实上,科学家估计,船尾上更活跃的细菌活动——主要由于它遭受的损伤更大——导致它的消蚀速度比船头部分快40年。

图源:Gamma-Rapho/Getty Images

漂流的沉积物

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极低,但是海床上沉积物的忽然涌动,过去已经被证实是会损坏甚至冲走海底的人造物体。 比如1929年在纽芬兰海岸附近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被冲断的事件——是由地震之类的强震动引发的。

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有迹象表明泰坦尼克号沉船所在的周边海床在很久以前曾遭受过巨大的水下山体滑坡冲击。巨量的沉积物似乎是沿纽芬兰的大陆坡滑下,形成了科学家所称的“不稳固走廊”。他们估计,上次这类“解构性”事件发生在数万年前,形成了厚达100米的沉积物层。但是,多年研究泰坦尼克号周边海床的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海洋地质科学家大卫·派珀(David Piper)说,这样的事件也是极其罕见的。他将这类事件比作维苏威火山或富士山的爆发,发生的频率可能是几万年到几十万年一次。

虽然载人潜水器对公众来说更加让人兴奋,但实际上科学界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无人设备执行下潜深海的任务,因为那里存在着太多的未知危险因素,即便各种技术越来越先进也并不能保证足够安全,更不用说载人潜水器的成本远比无人设备要高出好几倍,虽然缺少人类在现场的操作和决策会让深海考察面临很多很多不足,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各类无人探测设备才是可持续的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2.www.vice.com/en/article/qjvjdb/it-is-a-huge-vast-opportunity-how-oceangate-went-from-disruptive-startup-to-catastrophic-deepsea-failure

3.www.deepseachallenge.com/the-expedition/deepsea-challenge-expedition-risks-dangers/

责任编辑:

标签: